加入收藏 | 设为首页
家庭教育
数字时代,学生如何守住手机“钱袋子”?专家:自觉养成健康文明的消费观与生活习惯
更新时间:2022-10-26 23:32:20  |  点击次数:2093次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数字时代,学生如何守住手机“钱袋子”?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专家:自觉养成健康文明的消费观与生活习惯

      数字时代,手机支付带给大家便利的同时,也让部分中小学生染上了不好的习惯。学生喜欢将纸币零钱、压岁钱,置换存放在手机微信或支付宝上,动动手指就能在网上买到自己喜欢的物品。在用手机购物时,钱财对于学生就是一个数字,每月少则几百元,多则上千元,根本体会不到父母挣钱的来之不易。

       学生该如何守住手机“钱袋子”?家长该如何教孩子管理钱财?对此,专家指出,家长应以身作则,自觉传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,潜移默化,教孩子养成健康文明的消费观与生活习惯。

数字时代的消费观 学生花钱如流水

     “10多天内通过手机在网上购物就花去了2000多元。每年亲戚朋友给孩子发的压岁钱有好几千,全部将纸币兑换到微信零钱上,说是用于购买学习用品,买啥了也不给大人说,更不让查看手机,孩子花钱越来越多。”刘先生居住在城关区东湖小区,儿子今年上高二。因孩子常常用手机购物,花钱如流水,让他很是纠结和郁闷。尤其是上高中后,儿子一年比一年花钱多,吃饭点外卖,衣服和生活用品几乎全在网上购买。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刘先生,儿子中午在小饭桌吃饭,在家只吃一顿晚饭。孩子每次张口要钱少则五十元多则数百元,刘先生都是通过微信或支付宝转给孩子。刘先生慢慢发现,儿子有时现金都不要,就要转账到微信或支付宝上,造成孩子对钱财没有概念。这让刘先生夫妻俩犯难了,他们认为这样下去会害了孩子,与老师沟通,和孩子谈心,也都没有起到什么作用,不知道怎么才能教育好孩子。

中学生之间出现“有偿帮助”现象

       居住城关区九州的潘先生,儿子今年上初二,也同样遇到过这样的情况。他说:“学校上课不让带手机,也只有这个时间段会好点。一旦回到家,孩子就用手机买这买那。”杜先生对记者说,自己的女儿今年正在上初三,每月买衣服鞋袜、休闲用品的钱花了不少,但没用几次就扔到一边了。而正在上小学六年级的马先生女儿,这方面做得较好,因为没有手机,早中晚基本都由父母接送监护,不太乱花钱。

       记者调查发现,中学生之间还常常出现“有偿帮助”现象,如雇同学写日记、代写作业等等。而利用周末或节假日请同学吃饭或送礼,拿父母的血汗钱相互发红包也很常见。张先生告诉记者,他发现上初中的儿子两次网上作业、禁毒宣传、安全教育等都是通过给同学发红包完成的。张先生认为,这种庸俗的金钱关系代替同学之间的纯洁友谊,会让同学间无法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,进而导致诚信观、价值观的偏差。

专家:自觉养成健康文明的消费观

      甘肃省心理咨询师学会会长莫兴邦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无论何时,勤俭节约、俭以养德都不会过时,更不能丢弃。中小学生要认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要懂得感恩之心,深知父母的钱来之不易,无论数字经济还是现金支付,不要乱花钱,管好自己,有原则消费。零食上节约,学习上投入,心态上阳光,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勤俭节约美德,自觉养成健康文明的消费观与生活习惯,让厉行节约等习惯成自然,在潜移默化中涵养文明之风。

        甘肃家庭教育导师赵玲玲认为,发现在孩子身上的乱花钱行为,追其根源还在父母身上。孩子小时候,父母总是倾其所有,一味地满足孩子的物质欲、金钱欲。于是,孩子慢慢地养成了追求享乐、肆意挥霍的不良习气。对此,父母必须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、消费观,引导孩子勤俭节约、艰苦奋斗。中学生父母更要管制孩子使用手机次数,一般情况下,不要通过微信或支付宝给孩子发钱,更要让孩子说出钱的使用途径,尽量给现金。父母要让孩子知道,金钱是家长辛勤劳动所得来的,金钱可以带来一定的物质满足,但金钱不代表一切,幸福、成就、感情、友谊、快乐不是金钱可以买到的。

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建荣